挨骂最多的“天坑专业”突然大翻身,真这么香吗
今年这个大好的端午假期,正赶上诸多省份开放成绩查询渠道。
但在最近几天内,争论“天坑专业”的网友们比真需要关心大学专业的家长考生们还着急。
互联网上,大家对各专业前景的描绘各执一词、有时甚至彼此矛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既有学科同时描述成热门与天坑,也有多年天坑专业被怀疑会一朝翻身。
社会舆论中的“天坑专业”“热门专业”定义,正在经历疯狂大乱斗。
01
第一批脱离天坑的学科,出现了吗?
今年报考季争议与讨论度最大的两项学科,莫过于新闻学与材料科学。
前者是张雪峰与家长直播时一句“孩子要是报新闻学直接把他打晕”引发的风波,后又有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的教授特地发文反驳。
而后者,则是新能源行业兴起后,有网友认为四大天坑中的材料学正在脱离天坑的讨论。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招聘薪酬同比增速TOP10行业中,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领先其他,排行第一。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新能源进入了薪资TOP10行业,其中电力电子研发、电池工程师薪资的平均月薪超过2万。
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材料学与新能源相关的部分研究方向已经“脱坑入风”,成为了值得追寻的新风口。
同时也不乏反对者照旧喊响“生化环材、天坑害人”的口号,警惕地认为这些变化只是行业头部或者暂时的现象。
过去,人们往往倾向于把报考称为“信息差”的较量。
作为普通家庭,谁家的家长或孩子对大学质量、专业就业多了解一份,报考时就多一份把握。
但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一切似乎都反了过来。
网上铺天盖地到处都有专业推荐或专业避雷的帖子,不缺信息,但家长与孩子们反而容易越看越头疼,不知道该信谁、不信谁。
近些年“天坑专业”归属的讨论,有的甚至已经在冲击此前社会公认的传统刻板印象。
此前,法学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向来是累但体面的优质学科,律师可以与医生、公务员、教师并列被视为东亚家庭的骄傲。
然而麦可思关于中国2017~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却显示,法学已经连续五年被评为本科“红牌专业”。
这儿的“红牌”并非指的是专业红火,而是类似“红牌警告”、不被看好的意思。
网上有法学本科生吐槽:
法学专业可攻可守,民企市场有律师、法务等明确就业方向,考公考编也有公检法方向优势,但问题是本科学历的就业弱势大。
而这几年有目共睹的考研潮、考研难,或许是法学成为“本科红牌”的原因。
与法学有着相同境遇、被质疑是“热门跌入天坑”的学科还有会计学。
之前张雪峰为某浏览器录制的宣传视频就曾引起小范围的讨论争议。
视频中,张雪峰提名了自己认为适合日后考公考编的几个学科,包括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等等。
一些网友提出反驳,认为会计并非是考公友好学科。
会计类虽然公务员考试岗位数量多,但不少亲历者表示会计岗位竞争尤为激烈,进入面试的分数经常远远高于其他岗位。
其实在互联网上,向来有“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专业是天坑专业”的吐槽趋势。
网友们站在过来人的视角上,总是能细数出本专业的一堆弱势,如今很少有哪个专业能得到全网一致性的高度评价。
客观上看,这样其实更方便大家理智全面地看待一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好有坏。
只是对家长与考生们而言,信息复杂程度的提高不免会让身处报考节点的他们眼花缭乱。
舆论中不再存在交口称誉的学科,似乎意味着“专业选择”不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02
躲不开、握不住的风口焦虑
其实如果前后完整地看了张雪峰的直播片段,会发现他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并非彻底否定新闻学科。
当时的场景,是一位家长与他连线咨询报考,称孩子学理科、分数590分,目前有报考四川大学新闻学的意向。
张雪峰认为这个孩子有潜力冲击报考其他分数更高或者他认为更好的专业,因此劝这个家庭再谨慎考虑一些。
张雪峰给出的建议,只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分数与成绩。
这事其实挺正常,毕竟高考报考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场想把每一分都利用到极致的算计。
那几句原本针对个人选择的学科评价,最后却被发酵放大成了关于“新闻学还行不行”的批判。
一方面是因为张雪峰偏夸张的表述被截取后、逐渐脱离本义。
而另一方面,或许是那几句有关“新闻学原本很好、但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的观点,触动了高考报考时期躲不开的敏感点——
风口。
那些引发热门还是天坑争议的学科,或多或少都绕不开人们对风口揣测的紧张焦虑。
从就业数据上看,新闻学其实是一种众多学科里平平无奇、数量也最多的“中不溜”学科。
这些中不溜学科没有特别好,高薪行业沾不上边。
但也没有特别坏,各大低薪专业排行中也排不上。
按理来说,新闻学本该和诸多学科一样,是个在高考报考领域难引发关注的小透明学科。
这次是因张雪峰与大学教授们关于“自媒体风口”的分歧,才引发多方争议。
人民日报前几年评选的红、绿、黄牌专业,都与新闻学没啥关系
张雪峰认为,自媒体时代新闻不再有垄断性,谁都可以干。
而重庆大学张小强则认为,自媒体时代大家都重视传播、新闻人可干的工作变多了。
一个认为新闻学会被风口淘汰,一个则认为这正是新闻学的风口所在。
没人能断定这两位谁说的才对,只有未来知道答案。
而这正是对普通人来说最焦虑也最难的一点——揣测未来。
大家只能根据当下,试图去揣测几年后毕业时风口的方向。
法学多次被评为本科红牌专业,与它在当下的考研风口中吃亏不无关系。
《就业蓝皮书: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考研“二战”人群中法学排名第二,仅次于医学。
而在知乎问答“你有哪些想实名劝退的专业”中,回答数量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机械、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电气工程、环境科学、小语种、会计、纯语言学、计算机。
但材料学在今年被认为有“脱坑入风”潜质,因为人们看到新能源行业近年来风头正旺。
新能源企业开出的高薪岗位,使得许多普通人蠢蠢欲动。
但同时又担心,那不过是行业顶端才有可能接触的幻梦。
这两年大热的计算机学,既会出现在“专业推荐”排行榜前沿,也会也被提名为“想实名劝退专业”TOP10。
正是因为一方面它符合人们想象中的AI与算法风口。
《中国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这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10个专业中与计算机相关的占多数。
数据来源:麦可思,制图:网易数读
但同时,作为所有人都肉眼可见的风口,计算机专业也逐渐人满为患。
据艾美咨询数据,在2022年中国理科高考志愿填报意向调查中,有46.5%的受访者选择了计算机、排行第一。
互联网上,文科、理工科毕业后选择转码成为程序员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当一个风口挤满了人,身处其中的人还能不能被吹起来、有一个好的归宿?
这些问题对普通家庭来说或许很遥远、很复杂。
但大家却只能咬着牙,去摸索一个能让当下的自己信服的答案。
03
普通人想追求的
不过是让自己的努力获得价值
每一个中国家庭,在高考报考上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
它不仅与家庭收入、工作行业这些物质条件相关,也与一个家庭的心理预期相关。
哪怕是实用主义至上如张雪峰,在报考咨询中也曾赞同过一位考生放弃更赚钱的临床医学、选择法医学的决定。
因为他了解到,那位考生的父亲就是法医,而考生本人非常敬佩、热爱父亲的职业,从小就痴迷于法医学书籍。
觉得这个家庭对法医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心理准备,有承受落差与风险的意愿。
哪怕法医不是风口、不是世俗意义中的好专业,也没什么好劝阻的。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什么风口是永远的。
它之所以被称为“风口”,正是因为风是一阵一阵,有人能乘风借势被吹上了天,有人则因逆风而困在原地乃至下落。
对于报考节点上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未必追求要成为风口上的弄潮儿,但却一定会警惕、希望自己至少不是逆风的倒霉蛋。
毕竟这几年来,许多事都在向普通人反复验证一个残酷的趋势——
个体的努力,有时挡不过时代的转向。
B站UP主大猛子把“牛马”一词带出圈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无不心酸自嘲。
前段时间湖南大学的22级本科转专业情况公示显示,土木工程学院22级480名学生中有多达106名转出。
小红书上的转行摆摊潮流里,尤为瞩目的两大专业一是会计,二就是建筑。
或许是建筑圈“提桶跑路”的传说太多,甚至有账号专门研究建筑圈转行故事,其中不乏摆摊的兄弟姐妹。
对建筑系的一片唱衰声中,有谁还记得,建筑系曾经一度是热门专业,部分学校的建筑系相关专业需要高分才有机会录取。
许多土木学子当年是乘着风口进入专业,但毕业后面对的却是增速放缓的对口行业。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于2020到2022年的招牌薪酬增速,在46个行业中仅排名第41位。
这次引发争议的新闻学,其实在几年前曾因互联网大厂的快速扩张迎来过一次小风口。
2019年麦可思对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毕业三年后,2016届本科生相比刚毕业时的平均月薪增长了81%。
而毕业五年的2014届新闻毕业生,平均月薪的涨幅达到了141%,为9194元每月。
许多人刚考入大学时,以为自己能从事的只有传统媒体,却没想到赶上新媒体刚出现时的风口月薪直升。
如今风口过去,新闻学又再度成为“中不溜”学科。
在这些学科的热门与天坑身份的转化中,普通人能习得的经验便是努力去揣测、迎合潮水的方向。
这一过程或许需要牺牲个体的理想与爱好。
但在当下的阶段,劝人坚持理想主义是一件高尚但残忍的事。
最近多平台都在讨论的“高考后该不该去打工”话题里,高赞回答往往是如果家庭条件还行就别去。
“四年后你有的是几十年的时间打工,何必祸害这个快乐的暑假”
你看,大家其实依旧向往着理想主义的追逐所爱、享受人生。
只不过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承受的风险仅限于一个暑假的放肆,而难以承受押上未来数年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