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本世纪,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更高性能电机和电池的研制与普及,促进了外骨骼机器人的适用性,为外骨骼产品的应用甚至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安全保护的需求凸显,为外骨骼机器人面向各种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外骨骼机器人,通俗来说就是“套在人体外面”的机器人,它是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外骨骼的坚硬外部可为人体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主要针对肢体残疾患者,帮助他们实现坐、站、行走、上下楼梯等基本功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目前市场上外骨骼机器人的产品多种多样,穿戴部位涵盖上肢、下肢、腰部、膝部、踝关节等,销售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在许多第三方研究报告中对于外骨骼机器人从动力、使用部位、行业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分类,如从动力装置来区分,可分为电动、液压、气压等形式。目前相关产品的应用场景集中于军用、医疗、工业、消费等行业。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军用领域,最初是为了设计增强型军用装甲,但受限于电机、能源、控制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往往体积庞大且笨重,因而停留在小规模的样机试制阶段。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分析:
进入本世纪,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更高性能电机和电池的研制与普及,促进了外骨骼机器人的适用性,为外骨骼产品的应用甚至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安全保护的需求凸显,为外骨骼机器人面向各种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全世界范围看,国外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整体上领先于国内,但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国内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经验积累方面追赶势头迅猛。当前,外骨骼机器人整体还处于研发试用阶段,整体性能与实际使用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推广还有较远距离。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穿戴式助残机器人具有与人体强耦合、多交互、重协同的特征,其发展与脑科学、人体运动学、康复医学、机械信息科学均紧密相关,其技术突破可有力反哺促进多学科进步,是世界机器人强国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方向。外骨骼机器人亟需突破的技术点包括人机耦合、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助力效能与评估方法、自适应性等。科研人员需要在新机理、新结构、新材料、新能源、新传感、新驱动、新算法、新策略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突破外骨骼机器人高效驱动、精准感知、智能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在保证穿戴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助力效能,改善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舒适性和便捷性。
从发展趋势和市场培育的角度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应重视试用反馈,提高已有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样机的技术成熟度,推动典型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加强市场调研,明确用户需求,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和任务研发多类别新型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社会各方应注重外骨骼机器人的产学研合作,携手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民生和军事等典型领域的落地应用。
业内专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的可穿戴设备,既要考虑舒适安全,又要顾及能源续航,以及人机交互共融。其中,当人体穿戴外骨骼之后会形成一个人机耦合系统——如何精确地识别人体的运动意图,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合理规划人机交互策略,让人机系统实现任务目标,只有在人机交互共融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让外骨骼机器人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专家进一步指出,目前大量的企业聚焦于在医疗领域推进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但是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产品本身的可靠性、成本以及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对来说,在工业领域,由于具备大量的应用场景,有些领域目前已经具备了外骨骼规模化应用的趋势。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想要了解更多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报告在总结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方面因素,对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报告资料详实,图表丰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观的比较,为外骨骼机器人相关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能准确及时的针对自身环境调整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