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最近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各家商业银行的频频降息,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纷纷降息或退出就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到底该怎么分析当前各大银行的做法?降息潮下究竟又有什么样的问题?
一、银行降息潮来袭?
(资料图片)
据财联社的报道,5月15日起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四大国有银行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下调幅度为30BP,其它金融机构降幅为50BP。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银行业已有三波存款利率下调,此前两次分别是:4月,多家中小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5月5日,浙商、渤海、恒丰三家股份行跟进“补降”。至此,4月以来已有至少20家中小银行(含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调降幅度不一。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前两天理财经理打电话,通知我之前存的定期存款马上就要到期了。不过,银行最近下调了存款利率,已经没有三年期3.5%的存款产品了。”5月10日,家住上海的张小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趁着午休时间去多家银行线下网点咨询,发现找到一款合心意的存款产品变得越来越难。
张小姐说,咨询一圈后发现,目前三年期定存利率还能达到3%以上的银行,基本上都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基本上都在3%以下,甚至有些银行额度非常紧张,需要提前和理财经理进行预约才能购买。继今年4月多家中小银行相继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后,渤海银行、浙商银行和恒丰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在5月初宣布下调个人存款利率。
无独有偶,平安银行、东营银行等银行机构陆续发布通知,告知客户将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类产品。 平安银行公告称,自5月14日起,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届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在平安银行线上(口袋APP)渠道及线下(网点柜面系统、远程柜面银行(FB)系统)渠道均不再支持新增签约;如客户在暂停销售前已购买“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存量业务仍可继续在平安银行各渠道办理产品支取、查询、解约等业务。 东营银行也公告称,为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各项举措,按照人民银行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有关导向要求,自2023年5月15日起,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业务办理。
二、商业银行们大动作不断想干啥?
面对着各家商业银行的动作不断,特别是各种降息、下调利率,让很多人都会很诧异,这件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我们又该怎么分析整件事的情况呢?
首先,居民存款意愿较高,银行揽储压力不大。曾几何时,各家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揽储,毕竟银行所从事的都是金融类的交易,这些交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储户手中揽储就成为了大多数银行最核心的任务指标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渐放宽,特别是近年来央行不断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整个市场都处于流动性较为宽裕的状态,各家银行的资金来源都比较多。货币宽松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还可以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因此货币宽松政策被广泛采用。货币宽松也使得银行的揽储压力不大,因为市场上流动性充足,
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人都有着一定信息不足的压力,在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市场的防御性反应就显得非常明显,而表现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就是大多数人都在采用防御性存款的策略,这样的策略自然而然导致了银行存款的增加,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去年6家国有大行及7家已经公布2022年年报的股份制银行吸收客户存款合计超150万亿元,比2021年大幅增长了16.67万亿元,增速达到12.4%,创下历年新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也就有了充足的动力来调整自己的存款利率,通过调低利率来增加其他业务的发展,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让银行主动降低负债成本。熟悉金融学的朋友一定会知道,银行存款本身就是银行的负债,可以理解为各家商业银行通过向储户借钱来给自己的信贷业务提供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的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基准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定价的属性,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受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竞争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主动降低自身的负债成本,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我们之前分析各家商业银行财报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于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表现就是净息差的不断增加,净息差是衡量各类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即净利息收益率)。
银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较上一年度下降17个基点,也是自2010年以来息差首次跌破2%大关。另外,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2022年年报,部分上市银行净息差已低于1.8%。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家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就是降低成本压力,因此在负债端降成本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无论是大家看到的存款降息,还是智能存款停售,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自身成本压力的下降。
第三,银行降低利率也是希望进一步推动理财市场发展。去年年底,由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债券市场盈利水平下滑,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一季度,银行非货类基金保有规模占比为47.2%,环比下降1.39个百分点;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占比为50.7%,环比下降0.33个百分点,这也是连续第二个季度的下滑——2022年四季度,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环比下降5.92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于推动理财产品的发展都有着更大的意愿,如果想要提振自身理财市场的发展,最好的手段就是进一步加大理财产品和存款之间的利率差异,如果银行降低存款利率,虽然也可能使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下降,但是过低的存款收益让投资者开始考虑更高收益的产品,这就会促使投资者向着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推动理财市场的发展。
其实,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据证券时报的统计,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以及招银、兴银、光大、平安、信银、浦银共12家理财公司(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的4月末存续理财规模显示:12家公司合计规模超17.2万亿元,管理规模单月回升近1.2万亿元。可见,各家商业银行的降息动作旨在推动理财市场的发展,从而增加银行的收入和利润。
第四,从长期来说,银行主动管理负债成本将会成为常态。从长期来看,银行主动管理负债成本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未来的常态。理由在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资金面的供需关系已经改变,以往央行指导、银行按部就班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银行需要更加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负债成本,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这包括降低存款利率、开发新型存款产品、扩大资产端业务等。
因此,银行降息潮来袭并不让人意外,不过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来推动自身收入水平的提升,这可能才是每个人最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