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广州对电动自行车“下手”了,相关视频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当初鼓励的绿色出行,到现在怎么就成了违规主体?
有媒体解释:这是因为电动自行车问题频发、高发,因此,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相关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如:最新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就提出了对电动自行车实行分路段分时段限行。
对此现象舆论呈现两边倒状态。
广州市人大代表梁丽珍建议,加快推进划定限行区域,强化对电动自行车人行道违法通行的执法。
显然,该代表是认为电动自行车的增多对城市交通拥堵产生了影响,并且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如:闯红灯、逆行、超速行驶等违规行为,给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带来了风险,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我查了下数据,诚然如此。
广州市交警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全市共查处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超过112万宗,同比上升了169%。
确实这种快速增长规模,伴随违法行为给执法机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然会使得一些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产生了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人对广州限制电动车的做法表示了强烈反对,他们往往是依赖电动自行车进行日常出行的“大多数”,上下班、接送孩子、甚至外卖员.....
毕竟,电动自行车在短距离出行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与便利性。
要解决电动车的问题,除了“限制”有没有其他途径呢?
事实上,如果算经济账,平衡电动自行车车主的利益与城市交通的需求,对于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才是重要的。
换言之,通过改善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和法律遵守意识来解决问题,才是问题的正解。
任何粗暴的“一刀切”,看起来短期解决了问题,但这都只是短期的行为,反而会积攒更多的矛盾与对立。
接送孩子的家长会因为限制电动自行车的措施,付出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外卖员会因为限制电动自行车的措施,绕更远的路,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成本,但收入锐减;
余不一一。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一种出行方式,且因其成本相对便宜深受消费者喜爱。
眼下仅仅因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就对该出行方式“重拳出击”合理吗?
在出台相关办法前,有考虑过后果吗?
就没有尝试其他更优解了吗?
简单来说,城市道路设置有没有为电动车这样的“绿色出行”方式,创造出良好条件?路网有没有科学规划?道路有没有规划出行车道?
其次有没有加强执法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与购买保险的意识?
再次有没有评估过“限制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后果?
对我这样的宅男而言,当停车费比打车都贵的时候,我的选择是远途打车,近距离电动自行车。
如果限制电动自行车了,我的选择可能就是“非必要不出门”。
像我这样的群体多了,拉动消费全靠“代表”行吗?
有一说一,限制电动自行车看起来是件小事,但这背后体现出剧烈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判断。
还是希望相关“文件”制定者,更综合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差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限制措施。
这既需要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法律遵守意识,加强执法力度,也需要改善道路设置和交通规划,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要有温度、有体谅、有理解,粗暴的“一刀切”只会让好事变坏事,矛盾不断升级。
烦请点赞、关注“乎西商业评论”
我们每天一起进步